肠道微生物失调与皮肤病有关
发布日期:2024-05-20 浏览次数:562 次
最近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杂志的一篇文章证实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肠道微生态菌群与诸如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痤疮以及斑秃等皮肤病存在关联。每个人在2-5岁之间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构成,并且此后会在一生中保持相对稳定。健康成人微生物组的优势菌群包括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梭菌门、疣微菌门,其中90%的微生物又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组成。然而,某些因素可能导致微生物构成失调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失衡。微生物菌群的构成会受到遗传、饮食、抗菌素、体质指数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微生物构成的变化会对生理以及病理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并与多种疾病相关。 特应性皮炎例如,已经观察到在患有AD的患者中存在肠道菌群失调。Liu等人报道,成人发病型AD患者的微生物组α多样性降低,“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是主要的菌群类型,相对水平的拟杆菌属较高,而Agathobacter和Dorea的水平相对较低,低于健康受试者和慢性AD组。”AD患者报告有共同发生的消化道症状,其微生物群落与没有消化道症状症状的患者不同,其中消化道症状与更多的拟杆菌和较少的普雷沃特菌相关。多项研究报道了益生菌对AD的积极效果,并发现使用益生菌后,特应性皮炎评分(SCORAD)得分有所改善。银屑病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银屑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和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一项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水平,即T淋巴细胞活化的标志物,与鞭杆菌属(Phascolarcobacterium)呈正相关,与假单胞菌属(Dialister)水平呈负相关。另一项研究报告称,85.5%的银屑病患者报告了1项或多项消化道症状,而在健康对照组中,这一比例为58.1%。在一项Mendelian随机化研究中,乳链球菌属(Lactococcus)、隆胸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 5)和裂叶梭菌属(Eubacterium fissicatena)与银屑病风险相关,而小鼠杆菌属(Odoribacter)对银屑病具有保护作用。与AD类似,益生菌与银屑病严重度指数(PASI)和银屑病症状评分(PSS)的降低相关。寻常痤疮研究发现,患有痤疮的个体,尤其是痤疮丘疹型,其肠道菌群组成与对照组有明显区别。人体肠道,尤其是其中栖息的微生物,也在痤疮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修饰mTOR通路和增加肠道屏障的渗透性。尽管肠道微生物组只是导致痤疮的众多因素之一,在痤疮丘疹型的情况下,它对皮肤状况具有不可否认的影响。报道了痤疮丘疹型与肠道微生物组之间的显著性别效应;与患有痤疮的女性和对照组相比,患有痤疮的男性发现了更多种属存在,但其丰度较低。患有痤疮的女性显示出Oscillibacter和Odoribacterin的减少,以及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已确诊患有痤疮的女性观察到异常的氨基酸代谢,而男性观察到异常的脂肪酸代谢。一项采用Mendelian随机化方法的研究确定,盘肠球菌属(Ruminococcus torques)对痤疮具有保护作用,而艾氏球菌属(Allisonella)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存在加重了痤疮。斑秃一项比较了15名斑秃患者和15名对照患者的小型研究发现,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的肠道微生物组的α和β多样性没有差异。然而,在总体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斑秃患者之间观察到了显著差异。患有脱发的患者显示出Holdemania filiformis、Erysipelotrichacea、Lachnospiraceae、Parabacteroides johnsonii、Clostridiales vadin BB60 group、Bacteroides Eggerthii和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的增加。此外,基于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和Clostridiales vadin BB60 group细菌数量的预测模型能够正确预测80%的患者的病情。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支持肠道菌群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痤疮和斑秃等皮肤疾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然而,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功能特征,如转录组学、脂质组学和次生代谢物的测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针对肠道微生物群重塑的疗法,代表了 AD、牛皮癣、痤疮和 斑秃治疗的未来。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益生菌和益生元在治疗皮肤病中的益处,并确定有效的剂量和组合,以将它们作为皮肤病患者的常规推荐疗法。
暂无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