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26块椎骨各有「弱点」,骨科医生教你“分段”保护
发布日期:2021-09-23 浏览次数:1354 次
人的脊柱由26块椎骨组成,由上到下可以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
脊柱内连五脏六腑,外接四肢百骸,其椎管内有31对脊神经,既能指挥四肢运动,还影响着心脏、肠胃等内脏的活动。
脊柱是整个身体中顶天立地般的存在,异常外力可让其变形甚至崩盘,严重时可引发瘫痪。
1~2节颅椎
支撑头部,警惕脱位
颈椎共由7节椎体构成,最上面的两节与头部相连,称作颅椎,也称寰[huán]枢椎。
头部左右旋转(摇头)范围的50%,以及前后屈伸(点头)范围的50%,都是通过寰枢关节实现的。也就是说,没有良好的颅椎功能,点头、摇头都会变得相当困难。
颅椎区域最常见的病症有寰枢关节脱位、斜颈:
颅椎出现问题,常会导致颈痛、肢体麻木、灵活性变差,也有区别于其他脊柱疾病的症状,如眼震、走路时觉得地面晃、吞咽无力等。
症状较明显的患者,手术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部分没有明显症状的人,需积极随访,必要时进行早期干预。
出现上述症状或体检中发现颅椎区域异常后,尽快找颅椎外科医师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3~7节颈椎
支配四肢,易压神经
我们平时说的颈椎是指“下颈椎”,即第3~7节,它的功能主要包括:
需要注意的是,颈部疼痛未必是颈椎病,通常是由于不良习惯,使颈部肌肉出现劳损所致。只有当颈椎退变加重,比如出现骨赘、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黄韧带肥厚等,且上述退变压迫神经出现相应症状时,才能称为颈椎病。
根据受压部位的不同,颈椎病可分为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脊髓型、神经根型。
◎ 脊髓型:初期会感觉双手麻木,随着病情加重,将出现双手精细活动障碍(如夹菜、写字、穿衣系扣子)及行走不稳。
◎ 神经根型:可出现上臂外侧、前臂、手指或上肢内侧皮肤严重疼痛、麻木,甚至相关肌肉出现麻痹、无力。
预防颈椎病,必须从避免长时间低头做起,同时加强颈背肌锻炼,增强颈后肌群,减慢颈椎退变。
避免劳累,工作每隔40~50分钟就起身活动一下脖子,抬头远望,动作要轻柔缓慢。
选择合适的枕头,软硬适中,与肩同高,颈部能垫实不要悬空。
8~19节胸椎
保护脏器,最易骨折
胸椎位于颈椎、腰椎之间,它的12节椎骨从头端到尾端逐渐增大,这意味着越向尾端负重越大。
胸椎与肋骨、胸骨形成“包围圈”,保护心、肺、大血管等重要器官。
胸椎椎管内有人体最重要的中枢神经——胸脊髓,其内走行的神经传导束可保证大脑感知下肢感觉,同时传递大脑指令。
因为久坐,不少人胸椎后凸明显增加,若肌肉疲劳无力,胸椎曲度还会加大。
由于骨质疏松问题,老年人还易出现脆性骨折,约一半发生在脊椎,其中又以下胸椎尤为高发。
保护胸椎必须重视坐姿,尽可能养成“坐如钟”的习惯,挺拔的坐姿可锻炼背部肌肉。
建议多进行游泳、小燕飞、臀桥等运动,同样有利于锻炼背部肌肉,保护胸椎。
20~24节腰椎
承重最大,突出多发
腰椎连接躯干与骨盆,位于胸椎和骶椎之间,共5节。
年龄增长、外力反复作用(如不良坐姿、长时间伏案工作、半躺等),均易让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引起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障碍。
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生理结构退变,椎管狭窄也可发生在腰椎,导致神经受压,产生类似症状,称为腰椎管狭窄症。
此外,腰椎在反复应力作用下,还可出现腰椎滑脱症,导致反复腰痛和神经受压症状,但部分患者可无症状。
无论哪种腰椎疾病,预防方法大同小异:
-
适度运动,但避免对腰部产生极度冲击、旋转及屈曲的运动,如投掷铅球等;
-
针对性锻炼腰背部肌肉,如小燕飞、臀桥、五点支撑(选仰卧位,双足、双肘、颈肩部撑床,躯干挺伸离开床面)等;
-
避免久坐、久站、久躺,在工作或劳动中要劳逸结合,卧床时,避免高枕和窝着看电视、看书。
-
选个软硬适中的床垫,腰不好的人应睡软硬适中的床垫,以躺在上面腰部没有明显下陷最为适宜。
25~26节骶尾
人类退化的“尾巴”
脊椎的最下方是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的骶[dǐ]骨,以及由3~5块尾椎融合而成的尾骨。
骶尾痛是该部位最常出现的症状,主要原因包括外伤、局部韧带损伤、炎症、骶管内占位等。
当一个人跌倒坐地时,骶尾部与地面撞击,可导致骶尾椎骨折,出现坐立时疼痛。
由于男性尾椎较向内弯,女性尾椎较直且长,所以女性更易受伤。
一般情况下,轻微骨折、错位通过休息即可恢复,不必特殊处理;若骨折移位严重,则需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