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点文章:
关于开展北京市级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专项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第四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
国家卫健委郭燕红司长最新发言 | 不得随意打
年检结论通知书
国家卫健委:大力支持、积极鼓励规范的开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动员会 部署纪检监察机
健康“益”起来丨慈铭健康节,“胃”你守护
关于切实加强协会会员单位火灾防范工作的通
关于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五一”假期出行安
监督管理和执法监察服务函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
关于做好 2022 年国庆节期间相关工作的通知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京西休干中心、石景山
热烈庆祝第五个中国医师节!
北京市民政局召开市级社会组织专项工作动员
中共北京市行业协会商会综合委员会 关于做好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服务冬奥会工作汇报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在北京成立
2022消博会— 海南国际大健康保险论坛 邀请
深刻把握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
这个决议特殊重要
北京市社会组织助力北京冬奥会倡议书
热烈庆祝第四个中国医师节!
年检结论通知书
胡波会长和协会党支部获联合党委“百优百先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党支部成员到湖南会馆参
市行业协会商会综合党委授予胡波“优秀共产
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
协会党支部成员参加会长单位举行的 学习贯彻
一组关键词,速读习近平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
7月1日为何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把党建立在连队上,对企业组织能力建设的启
党史日历(6月24-28日)
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
协会党支部成员参加“深切缅怀先烈 弘扬革
市民政局有关部门领导莅临协会党支部召开的
陈权余处长到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调研
协会参加会长单位庆祝党建100周年“红色精神
市民政局有关部门就社会组织工作专程来我协
民政部社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性社会团体
党史日历
协会党支部成员参观庆祝建党百年特展
关于进一步规范市级社会组织 开展评比达标表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管理 严格规范社会组
【换个姿势看党史】这些重要会议,指引我们
发挥党建作用开新篇 引领社团工作添新彩
党建金句三百句
为党旗争辉! 为社会组织添彩!
   
健康保险
健康保险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保险 >> 健康保险  
健康保险
政策法规
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医师健康保险保障服务平台
健康风险评估师
健康保险:喧宾,不夺主 --- 基于“剩余思维”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1-05-18 浏览次数:1234

近年来,健康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重要的作用,成为支撑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2万亿元。“万亿市场”作为一个“风口”概念,引发了行业,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极大期待。如果仅仅是从保费数据看,这一目标的实现属于“指日可待”,因为,2020年我国健康保险的保费规模已经达到8173亿,而在过去的10年间,我国健康保险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0%

 

但行业的发展质量问题,特别是服务客户和社会,服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服务“健康中国”方面,仍有许多值得关注、思考和厘清的问题,特别是发展理论、模式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行业的思想建设和发展文化问题,需要全面梳理、清晰、明确并坚定。

 

一、直面问题,集体反思,觉悟自我

 

在我国健康保险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个基本事实难以回避,就是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仍面临着“量”与“质”的拷问,这不仅是行业的数字解释,更有社会的客观评价。具体而言,健康保险的“内涵价值”不高,社会职能的发挥不够理想,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仅为10%左右。客户满意度,特别是客户价值和客户体验有待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能力有待强化等,这些均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和系统性解决。

 

近年来,中国银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围绕着一个主题:规范经营,夯实基础,推动我国健康保险的高质量和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前提和基础,行业需要有一种基本认识:所谓“质量”,是“质”在前,“量”在后。没有了“质”,“量”就失去了社会意义和真实价值。而对“质”的评判,不仅是行业的标准,更有社会的意义。

 

具体而言,一是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以政府集中采购方式出现的大病保险城惠险(惠民保),作为一种普惠型保险,在推动健康保险发展和普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用突出,功不可没。与此同时,尽管行业也希望能够进行“二次开发”,但实际情况如何,行业应该是“心知肚明”的,其实,这也不是行业不努力,而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是面临“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的尴尬,终于明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道理,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二是依托互联网营销,保险行业推出了以“百万医疗”和“重疾险”为代表的互联网健康保险产品。但在互联网营销的市场环境和氛围下,“低价”成为了一个关键词,并沦为了“引流”的工具。各家公司为了竞争,不惜不断压低价格,同时,平台和门户企业利用市场势力,漫天要价,导致渠道费用畸高,引发社会和市场的不公平,而且,还对保险公司的定价形成“倒逼机制”,经营效益、服务水平和偿付能力均面临压力,就更谈不上“高质量”了。同时,“被违规”现象突出,虽“有苦难言”,还“欲罢不能”。

 

与此同时,短期健康保险作为“第三领域”业务,财产保险业和人身保险业均参与其中,因此,面临更多的参与主体,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甚至出现一个集团旗下的“兄弟厮杀”,另外,这种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和问题是“语境差异”,即产寿险之间经营语言和环境的差异,所以,往往容易出现“无法愉快地聊天”的问题。

 

财产保险行业而言,凭借较好的政府关系,在大力发展非车险的战略下,纷纷将健康保险作为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志在必得,且成绩斐然。2020年,财产保险业的短期健康险业务保费已达到1114亿元,同比增长32.6%,占财险行业收入比重和全部健康险保费收入比重分别达到8.2%%和13.6%,且增势不减。

 

作为人身保险行业,也面临调结构的压力,希望能够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合纵连横,深耕客户,改善经营,开疆拓土,稳固主业,持续发展。这种特殊的竞争态势和局面,让短期健康保险的规范经营,常常陷入一种“知易行难”和“身不由己”的无奈,继而陷入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窘境。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健康保险经营结果就令人担忧,健康保险自身的“健康”问题,就成了行业的“心病”。

 

2021年初的《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味道。但如果行业能够从一种“亢奋”的状态,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也许就不难理解个中的“良苦用心”了。因为,“”与“”之间的道理很简单,不理解,只是因为“角度”和“立场”问题。从社会和客户的角度看,保险的“”是价值所在,是存在理由,更是文化精髓,但健康保险的“长”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可置信的经营能力。同时,“”也不能一概而论,“短”有“短”作用和需求,具有短期确定优势。

 

但问题的关键是客户和社会需要什么,行业如何为客户和社会提供可靠和稳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归根到底,问题的关键和根本仍然是“为了谁”,是“价值评估体系”,最终是要以人民的“长短”论“短长”。行业需要的只是“放下我执”,就不难“明心见性”,“拨云见日”,行业需要的只是真正理解并觉悟“为人民服务”和“成人达己”的真谛和价值,并涵养一种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业发展文化。

 

增长,并等于发展。我国的健康保险,国家、社会和人民是有期待,并寄予了厚望,而健康保险也确确实实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怎么实现,如何作为,仍然是萦绕在行业心中的问题、困扰和追问。从根本上看,在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特别是基本定位问题,以及背后的“为了谁”和“凭什么”的问题。都说:君子务本,本立道生。“”的问题不解决好,“”就容易走偏,而这种偏,往往是一种不知不觉,乃至自以为是

 

二、定位的关键是建立“剩余思维”

 

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过程中,行业定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康中国”,特别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一个基本判断是:健康保险要强化“剩余思维”,坚持“喧宾,不夺主”。所谓“不夺主”是要清晰定位,在国家的总体框架下,特别是要按照“十四五规划”的部署,在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民医保制度的总目标下,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在全面融入的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喧宾”是要充分利用保险的独特优势,打造并不断提升能力,积极“作为”和“谋位”,特别是通过导入健康科技手段,发挥保险制度优势,激励全民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提供差异化拾遗补缺的服务和功能,同时,要充分发挥“正外部性”特征,助力“三医改革”,特别要关注过渡医疗等社会问题,扮演好“健康中国”的积极、独特和重要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就现代社会而言,卫生医疗和健康服务属于社会基本保障范畴,因此,具有很强的公共和公益属性。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十九大强调的“人民中心论”旗帜下,社会医疗和健康保障体系将持续完善并全面提升,具体体现在制度完善、组织健全、统筹协调,投入加大,运营效率和总体水平提升等方面,这是“主基调”、“主结构”和“主旋律”。但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保障水平收支平衡问题,近年来,居民医保基金结余率下降趋势明显,面临较大的赔付压力,迫切需要保险作为“帮手”的角色出现并发挥作用,近年来的“大病保险”就很好地扮演了“分忧解难”的作用。

 

理解基本逻辑和总体框架,保险业要在“剩余思维”逻辑下,解决好“能够”和“应该”问题,防止“错位”和“越位”。要配合国家的“三医改革”,清晰性质和范围,发挥独特优势,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能力,助力“健康中国”,在顶层框架下,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之路

 

在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是解决“定性”与“定位”问题。定性是明确保险的商业和市场属性,发挥独特作用,弥补失灵和缺失。定位的前提是突破行业局限和盲目,建立全局观念,即理解我国健康医疗保障的基本框架,清晰并明确定位,强化“本分”意识先做好应该做的事,在“健康中国”的“交响乐”中,唱好保险的“”。

 

解决“定位”不仅是解决“为”与“不为”问题,同时,要解决好“为”的范围、节奏和时点,也包括“长短”的选择,“进退”的把握。另外,我国的地区差异大,因此,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和“按需而动”,发挥商业保险的效率优势,弥补社会总效率缺失,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保障需求,促进社会总水平的提升。

 

从“剩余思维”的视角看,全社会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方面,存在总体的“均值”和个体的“极值”之间的“断档”,即社会医疗保障的“短板”、“盲区”和“鞭长莫及”的问题,这恰恰是社会保障制度给商业医疗保险“留出”的空间和舞台。

 

在“健康中国”的框架下,作为一种公共制度安排,社会医疗保障本着“保基本”的原则,只是关注和解决最核心和最基础的部分,在这个部分之外,有着(留出)广大的“剩余空间”,保险业需要在“剩余思维”的指导思想下,在清晰地理解和把握顶层和总体框架下,开展系统、深入和专业的研究,按照“拾遗补缺”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思路、方向和模式,形成一种与社会医疗保障有机互补和互动的机制

 

具体而言,要重点关注六个方面:一是充分问题,解决医保的“上下问题”,即“起赔之下”和“限额之上”。二是全面问题,解决医保的“不足问题”,即对病种和药品(特药)的“除外问题”。三是特别问题,解决特别群体,特别是“一老一小”、残疾人和罕见病专门化的医疗保障。四是管理问题,在解决和推动人们“主体意识”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五是科技问题,成为健康科技发展和应用的重要场景和推手,成为健康科技行业同盟军和支付方。六是服务问题,解决基层服务能力,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科技化能力建设和应用。

 

理解、觉悟和践行“剩余思维”,行业需要一种大智慧,即从“剩余思维”出发,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完善自我,强化自我,开疆拓土,创造价值,最终将拥有除了“保基本”之外的全部天地。这个天地,不仅有宽度和广度的概念,更有深度的内涵,并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个天地,才是商业健康保险真正的成就自我的舞台。

 

总之,发展健康保险的前提和基础是要解决好基于定位的理论和理念问题,关键是要摆脱简单和盲目“C位情结”,确立“剩余思维”,继而在“剩余空间”中拾遗补缺,精耕细作,开疆拓土,创新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喧宾夺主”,成就自己的“C位”

 

三、减量管理,创造价值,自信行业

 

美国健康保险公司奥斯卡有一句广告语:我们不是选择健康人作为自己的客户,而是让我们的客户变得更健康。奥斯卡公司的经营理念,从根本上摒弃传统保险“选择风险”的认识局限,树立并强化价值创造的“改善风险”经营理念。从医疗总效率和客户体验入手,利用保险制度优势,通过互联网医疗和智慧医疗手段,全面导入穿戴式设备,将防病和治病结合起来,敦促并支持顾客自觉和主动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及早进行预防和治疗,减少患病的痛苦和总成本。

 

奥斯卡公司通过打造健康管理平台,联合和集合医疗资源,营造互联网医疗服务生态,通过“带量采购”,强化医药领域的透明度,特别是作为专业第三方和实际支付者的参与和干预,破解社会过渡医疗难题,维护客户利益,改善客户就医体验,最终实现客户、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健康保险需要对现代保险的职能和作用有一个再认识,一是要更好地发挥正外部性特征。正外部性是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基于市场化的积极影响,即“溢出效应”。二是要注意发挥准公共性特征。健康保险属于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产品和私产品之间,要充分发挥好“两栖”特点,弥补供给和功能不足。三是要发挥好减量管理的作用。通过保险的制度化和社会化的管理,能够实现社会总体风险暴露和损失的降低,为社会创造福祉。就健康保险而言,减量管理理念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提升社会卫生医疗的总效率,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树立和践行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健康管理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管理。“健康中国”的基础是个体,因此,要强化每一个人的“第一责任人”意识,理解并身体力行“我的健康,我负责”,在全社会提倡和普及“自(智)我管理”理念,不仅要强调自我管理,更要突出智慧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保险能够发挥系统和独特的作用,通过激励,强化自我管理意识,通过服务,特别是健康科技,实现赋能,实现智慧管理,不仅“想负责”,更“能负责”

 

新健康保险经营服务逻辑框架

 

 

                              

健康保险的经营与管理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基础上,通过人的身心健康实现。作为事前,要通过保险的干预,增强被保险人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同时,通过科技赋能,为被保险人提供个性化和专门化的智慧管理服务。作为事中,保险公司要通过资源整合,富集各类医疗和健康管理资源,并与智慧管理平台形成互动,为客户提供过程管理的专业服务,继而提升个人和家庭的健康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面向未来,行业应有一种“清醒”和“觉悟”:健康风险管理和健康金融,并不是行业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应许之地”。无论是传统的医疗和医药行业,还是新兴的医疗科技和康养服务行业,均在“健康中国”的框架下,突破传统的思维局限和经营边界,全面融入国民的健康风险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系统和人性化的解决和服务。同时,金融同行们也纷纷通过产品创新,提供更加专业和专门化的健康金融服务。因此,保险业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放下当下的“短视”,突破行业的“局限”和“狭隘”。从行业的集体视角,思考行业的未来存在逻辑,特别是打造减量管理价值创造的“真本领”,给社会,更给自己一个存在的理由与自信。

 

四、觉悟并践行“成人达己”

 

就中国保险业而言,“成人达己”是理解保险基础逻辑,把握保险初心的最宝贵精神和文化财富,健康保险的发展尤为如此。但客观上看,面对“健康中国”的大好形势,行业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至少是没有解决好健康保险经营的因果先后的关系问题,而这恰恰是健康保险发展过程中所有问题的“”,是症结所在

 

行业,尤其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的局限,简单地追求保费规模,强调市场份额,乃至股东价值最大化,而置社会和客户的利益于“忽视”。这种理念,经过层层传导,特别是简单的考核机制的“分解”,到了基层和业务人员层面,“业绩至上”,乃至“急功近利”,就难以避免,甚至成为一种“身不由己”的无奈,这种现象已成为制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硬伤”和“软肋”。

 

近年来,行业出现的一些引发社会关注的违规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在于此,行业需要正视“”与“”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外标”与“内本”,“上因”与“下果”的逻辑,“兼治”本身不难,难的“觉悟”与“自觉”。行业需要一种“觉悟”:保险存在的重要基础是长期信任,因此,长期主义应当是行业的本色和基因。业绩固然重要,因为,民以食为天。但行业信誉更重要,因为,无信不立。因此,少一点“话术”,多一份真诚。这不仅是因为“最大诚信原则”,更因为保险本是人性光芒的体现。另外,企业要少一点自己的“小九九”,很多时候,误导别人的最终结果往往是把自己带到了“沟”里

 

风险总体收敛和期间回归的特征,是保险存在和经营的基础逻辑,保险业应当比别人更深谙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经营中,特别是在“重大投标项目”中,一些企业往往有一种“志在必得”的冲动,于是,置安身立命的原理和技术于不顾,“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先拿下再说”自洽。殊不知,折射出的是“赌一把”的心态。但问题是:如果在风险,也包括经营风险面前,缺少了敬畏心,那么,保险又如何安身立命,因为,如果保险都这么“不管不顾”,那么,客户和社会又凭什么放心保险。更因为,如果每一个个体都自己“赌”风险,那么,保险又“赌”什么?

 

面向未来,行业和企业要突破“小我”的局限,认识到:健康保险不应只是行业和企业自我发展的“工具”,更应成为服务人民群众的“通道”。行业需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不忘初心,超越自我,全面融入社会的“大我”。要从根本上关注并解决能力问题,注重发挥制度和技术优势,秉持价值创造和减量管理思维,努力打造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在“大健康”的舞台上,忘“我”贡献,在成就“大我”的同时,成就行业和企业自己

 

互助,无疑人性之光中最耀眼的一束,并在市场经济时代演化为保险。在保险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自身经营存在的问题“愈发突出”,另一方面是科技进步,特别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利用,挑战了传统商业保险的经营基础逻辑和效率。

 

2020年顶层设计文件《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将“医疗互助”纳入国家未来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着实触动了保险业那根“最敏感的神经”。行业的有识之士在不断思考和追问“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及可能的挑战,乃至威胁。中国人说“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因此,“审时度势,切中事里”很重要,“识时务者为俊杰”更重要。行业需要在“把握大势”的基础上,清楚地认识到:一场社会意义上“保险革命”的到来是“顺理成章”,并将引发和迎来保险,也包括商业健康保险的觉醒年代。行业最需要的是“心”与“身”的与时俱进,脱胎换骨,涅槃重生

 

就传统保险而言,预测、集合和信用是经营的三大基础。但在科技,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将重构传统保险的经营基础,改变的不仅是效率,更提供了新可能,同时,“众包保险”、“相互保险2.0”、“机器保险公司”等概念呼之欲出,从根本上改变着保险商业模式,乃至保险理论。健康保险需要回到“起点”,在科技赋能的条件下,与时俱进,重新出发,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包括保险的“互助化”互助的“保险化”,最终提供一种更具公平效率的实现能力,以及解决方案

 

健康保险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不仅能够解决医疗保障问题,更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功能,能够成为提升社会健康和医疗管理总效率的重要参与者和促进者。保险业要有一种“时不我待”和“舍我其谁”的觉悟和担当精神,树立发展新理念,培育服务新能力,打造发展新格局,提供科技新服务,实现行业新作为

 

健康保险要关注社会“健康总效率”问题,清晰“全过程”和“多维度”思维,强化健康科技利用,全面导入“减量管理”理念,通过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积极探索“保险+ 科技 + 管理”的新健康保险服务模式,特别要利用好保险的“激励功能”,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推动“科学健康”意识的普及和提升,同时,利用智慧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等技术,赋予健康保险以全新的内涵,继而推动社会医疗和健康的总效率提升。

 

健康地发展健康保险,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进一步夯实行业的经营基础,特别是实际和专业服务能力。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将成为健康和养老的重要基础平台。无论是慢病管理,还是长期护理;无论是智能家居,还是穿戴式设备,社区服务中心都将是一个重要的中枢平台,因此,健康保险要特别并高度重视“进社区”问题。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进,如何扎根于社区,需要从经营模式入手,利用“带量采购”优势,与医药企业开展合作,开发涵盖特药、创新药和慢病普药的PBM专门化产品,开发具有“实物”和“服务”给付特征的管理型产品,同时,要用足用好“20%健康管理服务成本”的政策红利,探索“社区型TPA服务模式”,并将其与“进社区”战略有机融合,形成良性互动,将健康保险的“”牢牢地扎在人民群众中。

 

我国健康保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包括产品(保障)、客户(需求)、渠道(供给)和经营(盈利)结构。但从本质上看,则是“为了谁”和“能力缺失”问题。无论是百万医疗,还是重疾险,无论是大病保险,还是城惠险(惠民保),保险业仍需要进一步摆脱认知、思维、能力和结构禁锢,以及行业局限,实现一种自我突破。

 

面向未来,行业需要一种基于融入大局和服务社会的觉悟,同时,培育相应的价值创造核心能力,更好地发挥独特和更大的作用。因为,从根本上讲,健康保险发展的好不好,不是保险业自己说了算,而是要客户、群众、政府和社会说了算,这既是健康保险的出发,更是健康保险的皈依

 

五、科技赋能,让健康面前人人均等

 

研究表明:21世纪属于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属于计算科学。保险业要紧紧并牢牢地把握生命科学发展的方向、趋势和前沿,不仅要认识到这种变化,对传统健康保险可能带来的“颠覆”,更要理解这种变化,给健康保险创造的机会,并将这种机会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现实。


数字生命,将生命的重要存在形态,生命的数字化将带来计算生命计算医学计算药学等发展。就健康管理而言,数字孪生技术在生命和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健康保险可以,更应当扮演“生力军”的作用。在推动数字孪生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本着“由粗到细”的原则,先概念,后实效


初期可以先从体检报告的“连续性管理”入手,从一个侧面,如从一种慢病管理切入,配合以初级的穿戴式设备,或者专门化APP,获取“准动态”信息,通过搭建数字孪生的健康管理框架和平台,开展专业和动态的实时反馈与互动,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化应用,完善技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孪生管理模式,如“心脏托管”模式。


保险的“数字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数字生命”为健康保险提供的不仅是机遇,更有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体现在能力上,更反映在理念上。发展健康保险的“当务之急”是跳出行业的局限,乃至狭隘,拥抱世界,才能拥有世界,前提是认知世界。健康保险要特别关注健康科技发展的前沿,从服务客户和社会健康管理的需求出发,发挥好“集团利益代理人”的角色和作用,内引外联,承前启后,努力将健康科技成果转化为改善健康管理的能力,打造全新商业模式,惠及广大人民,服务“健康中国”。


健康保险需要理解并全面融入“数字生命时代”,首先,前提和关键是“把窗户打开”,了解外面的世界,寻求“共同语言”,实现合作共赢。其次,把握数字生命带来的机遇,重新定义保险经营理念与技术,特别是“标准体”的概念。第三,全面提升数字能力,特别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基础能力,推动服务模式创新。第四,是培育在“个人信息保护”时代的数字能力,特别是隐私计算能力,实现“不求所有,但知所在,确保能用”的目标。


健康保险要在“十四五规划”框架下,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战略和机遇。首先,要理解“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总目标的深刻内涵,即健康保险如何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如何实现健康保险的转型升级,什么是健康保险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其次,要理解“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的内涵,特别是“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


要特别关注国家“1+7+X”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规划,即建设一个国家数据中心,七个区域中心,并建设若干个应用和发展中心。其中的“应用和发展中心”是专门服务,包括健康保险在内的各种社会应用,提供“窗口”和“桥梁”功能。第三,要理解“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的意义,健康保险不仅要努力成为数字生态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更要成为数字生态的受益者和贡献者。


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特别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天翻地覆”,给了人们理解和管理生命以全新的视角,改变着人们的基本观念,如“生死面前人人平等”。这种“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支付能力”上,更体现在“管理意识”上,解决“不平等”是“健康中国”的长期目标,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价值观。


作为健康保障和管理的市场制度安排,健康保险,能够很好地扮演破解和弥补“生命差价”的角色,为解决“绝对差价”提供一种“相对差价”的可能,继而确保并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健康保险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弥补“差价”的制度可能,更为强化和实现“第一责任人”管理,提供了“赋能服务”


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健康保险“大有可为”,更应当“大有作为”,为此,行业应在强化大局和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强化“剩余思维”,立足“本分”从“不夺主”觉悟出发,摒弃传统观念,强化能力建设,逐步实现从“事后支付型”向“主动管理型”的转变,充分“喧”好“宾”的角色,发挥好“拾遗补缺”和推动整体进步的独特作用。继而在更广大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强化并彰显“主人翁”意识,成为守护人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医院协会
中国医师协会
北京市卫健委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总工会
慈铭博鳌国际医院
慈铭健康体检
Copyright 2004-2008 www.beijing-hmo.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0453号 设计制作:无忧网络
   
OEM:201107272203261305